
為了引導青年了解傳統文化,根據校團委統一部署,8月1日至8月4日,西安石油大學計算機學院赴同關“傳統文化及手工藝的發(fā)展調研”暑期社會實踐團隊由指導教師王天航帶領下,前往銅川開展了為期四天的社會實踐活動。
秦人風貌,同官民俗
8月1日,團隊于早上九點到達第一個調研地點秦人部落。木樁圍成的一塊與城市相隔的地方,旌旗飄飄,古樸的建筑讓人仿佛穿越到了古代。伴著古典的背景音樂,我們飽覽了秦人軍隊的雄風,走過長長的民俗街道,當地的美食與秦人手工藝品吸引著我們的眼球。其中最讓人記憶深刻的便是姜女秦秀。在這之前,我們只聽聞過蜀繡,蘇繡。今天才了解到秦秀,一個與孟姜女有關的傳統繡法。秦秀的特點顯著,例層次多、立體感強:秦繡不同于傳統刺繡的長針摻線,它是在真絲紗絡上用真絲線依照經緯網眼施針,一孔一針或幾孔一針。由于針的走向不同,使圖案花紋,畫面變幻多端,花中套花。針法的不同還使得繡線產生不同反光,同一色線形成不同的色彩效果,彰顯出真絲線材質的繽紛美感。秦繡作品中,小花紋的微妙變化與大塊面色彩經常對比運用,此時畫面生出層次和立體感,增加了整幅繡品格調的瑰麗典雅。

正在刺繡的阿姨講到,疫情期間,她們還可以將中藥放置在秀的香包里,送給那些工作人員。這些一針一線的傳統手工藝品,在當代也發(fā)揮著它們的光輝。除了秦秀,還有秦王手鼓,彩傘,木松鼠等等手工藝品陳列在那條街上。值得一說的還有特色美食,甄糕,攪團,石子饃等。或許曾經的古人將這些視為平常,而此刻我們這群青年的鼻翼里跳躍的是歷史的氣息,厚重而綿長。一攤攤手工藝品的陳列,說明了同官豐富的傳統文化。一行人便在這個手工藝品的街頭留影一張,記錄我們的足跡。
耀州窯博物館,火與泥的展臺

8月2日,同樣的一行人,帶著憧憬,冒著微微的細雨于早上十點鐘抵達耀州窯博物館。博物館包括九個展館,分別展示了耀州窯從唐,五代,北宋,金,元,明,清至今的珍貴文物。
從工作人員的口中,我們也了解了很多陶瓷燒制的知識,豐富且極具吸引力。展臺里的文物,每一件都讓人目不轉睛,這火與泥的藝術品承載了人類文明的結晶,熏陶著我們年輕的心。
其中一尊黑釉塔式蓋罐,被擺放在第一展廳的中心位置,它是鎮(zhèn)館之寶。一個包含了佛教和植物,動物的文物,承載了多種文化內涵,表明了傳統文化的多元性。
陳爐古鎮(zhèn),陶器之源
8月3日,團隊出發(fā),到達陳爐古鎮(zhèn)時,這里的山風吹得很合意,吹散了炎熱,也掀開了它的面紗。整座山的一半都是坐落的居民,一路瓦罐為墻,陶片填路,儼然是陶瓷的盛產地。團隊路過家家戶戶的房門,不用仔細瞧,到處都是花樣各異的瓷器盆具。
還有各式樣的陶瓷玩具,在販攤上最吸引游客的便是陶笛類的樂器。在一家攤販前,買陶塤的大叔還為我們現場表演了一番那件海豚形狀的陶器樂器。陶器不僅僅用于器具,觀賞性的擺件,在這里也被發(fā)掘為一種樂器,豐富的形式讓這件工藝品更具價值。不由得讓人心動購買它。在鎮(zhèn)子里還可以親手制作陶器,親身感受陶文化的魅力。這里不需要解說,那些肉眼可見的陶器,指尖觸碰到的古鎮(zhèn),都訴說著這個古鎮(zhèn)的點點滴滴。

嗩吶情緣,傳承之美
8月4日,在蘇裕同學的帶領下我們了解了蘇氏嗩吶的故事。在時代的發(fā)展下,嗩吶這種樂器不再是風靡一時了。今年6月4日申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,讓這種樂器和技藝能更好的傳承,不被歷史遺忘。
蘇氏嗩吶現在主要為紅白喜事演奏,不時也會在蘇裕爺爺的組織下進行流動表演。那種震撼的場面或許是紅白喜事想要表達的情緒,嗩吶聲響著傳統樂器的情懷,濃厚的美學思想也是這傳統技藝的閃光點。
當講到蘇氏嗩吶的傳承,作為蘇氏的后代,蘇裕同學為自己沒有很好的繼承這份傳統而感到內疚,當他為這項傳統文化申遺時,心里便有幾分安慰,他希望有更多的人還知道還了解蘇氏嗩吶的故事。他的那份遺憾也警醒著我們:有些古老的傳統文化,會在我們不經意間退出歷史舞臺,讓我們更珍視現在所能知曉的一切都來之不易,都是一代代人的傳承之德。
其次,一些珍貴的傳統文化因為與現代文明的格格不入,讓它們很難被傳承下來。我們能看到的,觸摸到的那些,也是人生幸事。珍惜這樣的機會,并且從中找到自己的發(fā)展方向和人生價值也是不錯的選擇。手工藝品也凝結了人們智慧的結晶,可能不經意間的激發(fā)靈感,也有的受用終生。